中国·青冈  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加绥化经济发展核心动能
发布日期:2017-05-18        来源:中国·青冈        作者:中国·青冈

7月26日,绥化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对科技创新支撑农区现代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开辟了实现农区现代化的新路径。首先,创新驱动是建立具有竞争力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绥化市的产业门类还不多、层次还不高、结构还不优、竞争力还不强,归根结底还是创新基础薄弱,原字号、粗加工、配套型企业多,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企业、上市企业少,产业链缺乏高端产品、整机产品,叫得响的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还很有限。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国内现实告诉我们,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低效益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要想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效农业,着力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大企业要树立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所说的,“不创新,半天也活不下去”的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之本,快人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人一筹打造竞争新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始终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和胜者,绥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越来越强。其次,创新驱动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绥化市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期和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尽管经济发展还没有像深圳等发达地区那样,面临土地、资金、劳动力、电力能源和水资源等要素瓶颈的制约,环境压力暂时也不大;但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竞争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毕竟不可持续,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靠老观念、旧方法、传统手段来办企业迟早被市场淘汰,靠粗放式、小规模、低层次的方式来发展区域经济只会原地踏步或后退。我们唯有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来加速推进,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来加速落实,作为发挥比较优势的现实途径来加速实施,尽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或者“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暂时并行;只有这样,绥化市经济发展才会更稳健,转型升级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最后,实施创新驱动是我市实现农区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绥化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实现农区现代化的目标,主要包括强化“一个主基调”,把握“两个阶段性特征”,围绕“三个导向”,坚持“四化联动”等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面临着多重任务、多重压力和多重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的思维和意识,拿出创新的措施和办法,正确处理好新兴产业扶持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关系,既要扶强新兴产业,又要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我市的产业特色优势,同时,争取在绥化市形成新经济、新业态。创新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我们唯有认准创新驱动这条路,让创新精神融入绥化人的意识观念中,融入绥化所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融入绥化每位创新创业者的行动中;绥化市才有可能在国家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发展,进而实现农区现代化目标。

“十二五”以来,绥化市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等系列举措,支撑绥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全市已在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建立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3个,已在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12个、中试基地1个,院士工作站1个。全市现已建成各类科研机构59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不同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200多家。研究开发活动成效显现。全市共获得市(地)以上科技成果540多项,共获得国家专利2040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3%。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户,涉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90多户,约占企业总数的7.68%。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39%;实现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24%,占GDP比重3.19%。作为农业大市的绥化,要充分利用现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氛围,只有把科技要素充分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重点实现“五个突破”,才能不断提升绥化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加快农区现代化实现步伐。

一、要加强党委政府统领,形成上下齐心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一是提高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性认识。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会议精神、建设创新型绥化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社会环境。二是加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行性宣传。针对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及“双创”主体等不同对象,采取新闻媒体、办班培训等不同宣传形式,破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神秘感,树立在工业基础较差的农业地区也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信心。三是纳入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督促抓,主管领导亲自抓,主管部门具体抓,上下齐心共谋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要调动多方力量,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发展平台。一是优化布局,集中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区。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基础,全市集中打造安达化工、肇东绿色食品加工和市直新材料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示范区,以重点园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发挥我市异地经济政策作用,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重点园区摆放,优先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招商引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不仅可以做大经济总量,也是一条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捷径。要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优势,重点引进总部经济、世界500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发、中试成果转化基地等,提升我市产业层次,做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三是转型升级,增强传统产业的内生动力。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要加快推进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扶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其装备,实现以先进设备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对企业自主或联合开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要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其快速成长。

三、要强化开展外引内联,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区域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大力整合区域内资源,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政策、科研设施、人才、信息等方面综合功效,提升对区域和行业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再创新及其产业化,为企业群体的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二是切实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构。针对我市的现有情况,研发中心既可以建在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挂靠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还可以建在异地中心城市;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可采取多家联合方式,集中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借力研究开发。三是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竞相发展。以我省实施的“千户科技型企业行动计划”为契机,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科技人员及自然人独立创办科研机构,自主开展对外科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其它各种技术服务活动。鼓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大学生或自然人以技术、专利、成果入股等方式进入并改造企业,支持他们领办、参办科技型企业。有关部门在计划安排和优惠政策上形成合力,强化支持,共同推进。

四、要活化用人机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支撑。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部分人才。招商引资将是绥化今后较长时间的工作重点,通过招商引资这一载体,同时引进我市所需的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共享一部分人才。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统筹考虑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下,实现人才共享;在我市企业数量较多的产业园区,尝试当地政府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和技术支撑。三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一批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人才市场作用,利用好外部人才市场,以市场化方式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所需各类人才;要鼓励人力劳动资源产业的发展,争取培育或引进几家具有国内国外视野的骨干人力资源企业,以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为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五、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突破。一是建立推动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为引导企业及各类主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市、县两级政府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把原用于产业园区建设的资金(产业园区硬件建设已经完备),改用支持科技创新、支持转型升级、支持补足短板等活动,并固定作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要运用经济和政策杠杆,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开发资金,一般企业可按当年销售收入的1%提取,高新技术企业可按当年销售收入的3%提取,并完全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技术开发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与券商合作,上市主板或创业板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争取进入三版;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抵押争取银行贷款,吸引和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及产业投资基金机构来我市开展业务活动,为创新创业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作者系绥化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刘福安)

Qgzf index052

"中国·青冈"手机版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黑ICP备13000956号-1

本站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1440*900